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yL23411永利官网历史最悠久的本科专业之一。197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中国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本科、研究生两个教育层次。本专业是湖南省首批重点专业,2017年获得学校“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成为湖南省“双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一支年龄、学缘、职称结构合理有特色的团队队伍,拥有湖南省一流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研室等学科平台和教学荣誉,拥有微格教室、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省级示范中学等实训设备和教育实习基地。专业立足湘西,面向湖南,对应市场,服务基层,培养了一大批品德好、吃得苦、技能强、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大量毕业生成为地方基础教育骨干力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立人教育”育人理念,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文本阅读评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公司产品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沟通合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身心健康,能够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及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基础教育人才。
员工毕业五年后达到以下预期:
培养目标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立德树人,依法执教;热爱语文教育事业,责任心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
培养目标2.文学素养较高,语言文字基础扎实,熟悉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语言文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中学语文公司产品中的实际问题,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目标3.具有正确的教师观,适应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创设以员工为中心、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语文学习环境和评价体系;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具有成为学科骨干教师的发展潜能。
培养目标4.具有正确的员工观,较强的德育和班级管理能力;具有整体育人、全程育人、学科育人意识;具备开展班级教育、员工生涯规划、综合素质评价、社团活动指导等能力;胜任中学班主任工作,努力成为年级或校级优秀班主任。
培养目标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员工、家长、社区多方面沟通;善于团队协作,能够有效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自觉在团队中成长;具有创新意识、学科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自主学习,制定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投身基础教育改革,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三、毕业要求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方面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通用标准 |
毕业要求内涵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
践 行 师 德 |
1.师德规范 |
理想信念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自觉传播红色革命文化;自觉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依法依规执教,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
1.1【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熟悉和自觉传播本地区红色文化;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祖国,爱人民,政治立场坚定,无不当言论。 |
1.2【依法执教】熟悉并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依规执教的意识和能力,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
|||
教育情怀 |
具有教育情怀,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愿教乐教,踏实勤谨,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尊重员工人格,做员工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知识、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能够引导中员工健康成长。 |
2.1【职业认同】热爱基础教育事业,构建正确的教师观,明白基层教育工作的价值,具有投身基层扎根基层的情怀,愿教乐教,爱岗敬业,认同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树立文化自信,立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2.2【自身修养】注重自身修养,具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教书育人使命感。品行端正,勤谨踏实,身心健康,有亲和力。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员工。 |
|||
2.3【关爱员工】秉持正确的员工观,坚持员工为本,尊重中员工人格,尊重个体差异,关爱员工。工作细心耐心,富有爱心和责任心,促进中员工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做员工学习知识、创新思维、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
学 会 教 学 |
学科素养 |
掌握汉语言文学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坚定文化自信;拥有开阔的专业视野,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跨学科知识和素养,了解语文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能够有效利用汉语言文学各学科知识指导开展相关文化育人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学习科学有一定了解。 |
3.1【基本素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概述中国语言文学、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知识,阐明中外文学发展基本规律,明白汉语言文学各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 |
3.2【核心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分析解决学科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文学素养,能够阅读、翻译、概述古今一般性语言文学文献,解释、评判古今中外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整合、改进口头和书面表达水平;学科素养较强,具备组织和实施中学语文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四大核心素养基本能力。 |
|||
3.3【跨学科素养】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能够说明汉语言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联系,明白语文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能够选择、整合各学科知识进行语文教学和开展相关文化育人及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概述学习科学相关知识,具备选取和应用相关知识指导员工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 |
|||
教学能力 |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员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独立开展教学活动,获得教学体验;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备语文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 |
4.1【基本教学能力】“三字一话”基本功扎实,能够定义和应用导入、提问、评价等教学口语,具有一定的教师语言艺术。能够熟练应用中学常用信息化技术,具有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
|
4.2【语文教学能力】能应用、整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准确解读中学语文文本;能概述中员工语文学习特点,阐述语文课程标准内涵和要点;能解释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学科教学知识;能够综合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等基本教学技能,组合教学资源独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进程,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在实践中获得教学体验。 |
|||
4.3【教学研究能力】关注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热点,能够选择和应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教育研究方法,具有结合教学实践,针对语文公司产品难点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
|||
学 会 育 人 |
班级指导 |
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引导员工健康成长,获得积极体验。 |
5.1【班级指导知识】树立德育为先、教书育人理念,能够陈述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和方法,能够应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策略与技能,整合共青团、党支部建设与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中员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和中员工青春期心理特点针对性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
5.2【班级指导实践】在教育实习期间承担班主任工作,善于组织和整合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员工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工作内容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具备班级常规工作能力;了解并主动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 |
|||
综合育人 |
了解中员工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整体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等综合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理念与规律,能够有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引导。 |
6.1【育人理念与规律】能阐述员工身心发展与养成教育规律,能够选择中员工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和方法,具有综合育人理念,具有整体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意识。 |
|
6.2【语文学科育人】能够陈述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构建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践语文教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结合语文学科开展育人活动的基本能力。 |
|||
6.3【校园文化育人】能够阐述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育人的内涵和方法,能够合理设计综合育人目标,计划校园文化、生涯规划、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教育和引导活动,参与组织、指导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获得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 |
|||
学 会 发 展 |
学会反思 |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熟悉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 能够适应时代和区域教育发展需求 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 掌握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方法与策略, 分析和解决公司产品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
7.1【规划与发展能力】明白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能够阐述师范生培养标准,具备终身学习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够及时关注国内外和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和动态和中学语文课改要求,适应时代和区域教育发展需求和教师发展需要主动学习,规划职业生涯。 |
7.2【反思能力与实践】能够阐述教学反思的价值和反思方法,应用教学反思基本技能,养成从语文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角度分析自身和他人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的习惯。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究、分析和解决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在教育实践中收集信息,自我改进,获得积极的教学反思体验。 |
|||
沟通合作 |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在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 |
8.1【沟通合作意识】确认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能够阐述和体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
|
8.2【沟通合作体验】应用团队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参与各种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在专题研讨、教学竞赛、社团活动、网络分享等学习协作活动获得相关经历和体验,在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中学会与师生、家长及社区进行有效沟通。 |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
践行师德 |
1.师德规范 |
H |
L |
|||
2.教育情怀 |
H |
M |
||||
学会教学 |
3.学科素养 |
L |
M |
|||
4.教学能力 |
H |
H |
||||
学会育人 |
5.班级指导 |
H |
||||
6.综合育人 |
H |
|||||
学会发展 |
7.学会反思 |
M |
||||
8.沟通合作 |
H |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员工可在3-6年内修完本专业规定学分。
学位:文学学士
学分要求:第一课堂毕业最低要求156学分,其中必修107学分,选修24学分。第二课堂毕业最低要求16学分。
六、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
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德育与班级管理、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专业实训课程
1.大学写作实训
2.教师书写技能实训
3.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实训
4.朗诵、演讲、辩论实训
5.文学批评写作实训
6.文献检索实训
7.语文教学技能实训
(二)集中性实践环节
1.入学教育与军训。
2.课程见习
3.学年论文
4.教育见习
5.教育实习
6.教育研习
7.毕业论文
(三)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
1.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2.文学评论写作竞赛
3.教育调查和社会实践
4.实践周活动
5.毕业教育
八、公司产品活动时间安排表(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结构总表
课堂 |
课程平台 |
课程模块 |
修读方式 |
学分 |
学分占比 |
学时 |
学时占比 |
第一 课堂 |
通识教育 |
通识必修课 |
必修 |
46 |
29.5% |
842 |
37.9% |
通识选修课 |
公选 |
4 |
2.6% |
64 |
2.9% |
||
小计 |
50 |
32.1% |
906 |
41% |
|||
学科教育 |
学科基础课 |
必修 |
12 |
7.7% |
192 |
8.7% |
|
专业教育 |
专业主干课 |
必修 |
33 |
21.2% |
528 |
23.9% |
|
专业方向课 |
限选/任选 |
16 |
10.3% |
256 |
11.6% |
||
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 |
集中实践环节 |
必修 |
17 |
10.9% |
--- |
--- |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 基础课 |
必修 |
9 |
5.8% |
144 |
6.5% |
|
任选 |
2 |
1.3% |
32 |
1.4% |
|||
公司产品 能力课 |
必修 |
7 |
4.5% |
128 |
5.8% |
||
任选 |
2 |
1.3% |
32 |
1.4% |
|||
教师教育实践 |
必修 |
8 |
5.1% |
--- |
--- |
||
小计 |
106 |
67.9% |
1312 |
59% |
|||
合计 |
156 |
2218 |
|||||
第二 课堂 |
思想成长 |
必修 |
3-6 |
--- |
--- |
||
日常劳动与工作历练 |
必修 |
2-6 |
--- |
--- |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
必修 |
2-6 |
--- |
--- |
|||
创新创业与职业技能 |
必修 |
2-6 |
--- |
--- |
|||
文体活动 |
必修 |
3-6 |
--- |
--- |
|||
合计 |
不低于16 |
九、课程体系结构分布表(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