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编号 021405B 二、编写说明 《基础写作》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及广告专业等一年级员工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yL23411永利官网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为专业后续课程(如文学史、文学概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论、美学等)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共开设两个学期,78学时。本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主干课程,也是yL23411永利官网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三、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 四、教学目标 1、系统而全面地理解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努力培养员工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好后续课程(文学史、文学概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论、美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员工写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努力提高员工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尽可能地满足今后的专业学习与社会时代对员工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需要。 3、为员工将来从事普通文章的写作及文学创作作好初步的理论与实践的准备,为将来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工作,能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供较为充分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五、教学主要内容 绪 论 一、基础写作课程的基本性质、目的、任务 二、写作素养 三、基础写作课程的社会作用、 四、基础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好本课程的基本方法等。 理论部分 第一章 观察与采访 第一节 观察 一、观察的含义 二、观察的步骤与要求 三、观察的方法 四、观察能力培养 第二节 采访 一、采访的准备 二、采访过程 三、采访方式及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的整理 第一节 检索与整理 一、文献检索的意义 二、文献检索的工具 三、文献检索的程序与方法 四、文献资料的辨析与储存 第二节 分析与综合 一、分析 (一)分析的定义与类型 (二)分析的逻辑程序 (三)分析的方法 二、综合 (一)综合的定义 (二)综合的类型 (三)分析与综合的结合 (四)分析与综合的功能价值 第三章 构思艺术 第一节 立意与选材 一、立意 (一)立意与主题 (二)主题的要求 (三)立意与提炼 二、选材 (一)选材的标准 (二)选材的原则 (三)选材的功能价值 第二节 思路与谋篇 一、思路 (一)运思的意义与要求 (二)运思与材料处理 (三)运思与主题表现 (四)运思方式 二、谋篇的定义 (一)谋篇的原则 (二)谋篇的要求 (三)谋篇的方法 (四)谋篇的变化 第三节 想象与联想 一、想象 (一)想象的条件 (二)想象的类型 (三)想象的价值功能 (四)想象力的培养 二、联想 (一)联想的定义 (二)联想的类型 (三)联想与写作的关系 第四章 表达方式 第一节 叙述、描写与说明 一、叙述 (一)叙述的定义与叙述角度 (二)叙述方式 (三)叙述要求 二、描写 (一)描写的定义 (二)描写的类型 (三)描写的手法 三、说明 (一)说明的定义与特点 (二)说明的方法 第二节 抒情与议论 一、抒情 (一)抒情的定义与价值功能 (二)抒情的表现 (三)抒情的要求 (四)抒情的方式与技巧 二、议论 (一)议论的定义 (二)议论的表现 (三)议论的要素 (四)论证的方式与技巧 第五章 语言 第一节 语言的积累 一、语言与写作 二、语言的积累 三、内语言与外语言 第二节 语言的锤炼 一、锤炼的定义 二、锤炼的标准 三、语体的特点 四、语体的选择 五、语体的类型 第六章 起草与修改 第一节 起草 一、起草的重要性 二、起草的方法 三、起草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节 修改 一、修改的意义 二、修改的范围 三、修改的方法与常用符号 文体部分 第七章 诗歌 第一节 诗歌概说 一、诗歌的定义与社会价值 二、诗歌的文体特征 三、诗歌的分类 四、诗歌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诗歌的写作 一、诗兴的触发 二、意象的选择 三、诗歌的构思 四、艺术通感 第三节 诗歌作品分析 诗歌作品分析(根据主讲教师的教学兴趣,可自行掌握作品分析的数量,但一般不得少于2首),这里提供一个作品分析的参考范围:1、徐志摩:《再别康桥》;2、戴望舒:《雨巷》;3、舒婷:《致橡树》;4、北岛:《回答》;5、余光中:《等你,在雨中》;6、[奥] 里尔克:《豹——在巴黎动物园》;7、叶芝:《茵纳斯弗利岛》;8、柳宗元:《江雪》。 诗歌作品分析: 教师适当组织员工开展诗歌作品讨论活动(选择那些当下有争议的或者比较具有社会价值、具有启发员工习作思路价值的作品)。 写作指导: 诗歌习作(不得少于1次,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多写几篇),其要求是只能写新体自由诗,不能写古代的格律诗歌,内容自定。教师要对员工的诗歌习作进行认真的批改并进行诗歌习作讲评。 阅读指导: 1、诗歌作品的选择;2、诗歌阅读的方法;3、诗歌朗诵知识与技巧;4、古诗的吟诵;5、意境分析方法;6、诗歌的象征意义;7、诗歌的社会历史分析;8、诗歌的语言 第八章 散文 第一节 散文概说 一、散文的定义与社会价值 二、散文的特征 三、散文的分类 四、散文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散文的写作 一、散文的立意 二、散文的构思 (一)选材的角度 (二)结构的类型 (三)散文的情感 (四)散文的想象与寓意 (五)散文的意境 三、散文的写作心态 四、散文的笔法 第三节 散文作品分析 散文作品分析(根据主讲教师教学进度,可自行掌握作品分析的数量,但一般不得少于3篇),这里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散文作品分析篇目的参考范围:1、鲁迅:《藤野先生》;2、朱自清:《背影》;3、沈从文:《箱子岩》;4、杨朔:《荔枝蜜》;5、钱钟书:《论快乐》;6、宗璞:《柳信》;7、贾平凹:《静虚村记》;8、张洁:《拣麦穗》;9、余秋雨:《乡关何处》;10、史铁生:《我与地坛》;1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12、王鼎钧:《脚印》;13、张晓风:《也是水湄》;14、[法] 左拉:《铁匠》;15、[美] 史密斯:《玫瑰树》。 作品分析: 教师可适当组织员工开张散文作品讨论活动(选择那些当下有争议的或者比较具有社会价值、具有启发员工习作思路价值的作品)。 写作指导: 散文习作(不得少于1次,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要求,多写几篇),其写作的题材可根据员工的生活经验自己选择,写作的题目自定。教师当对员工的散文习作进行认真的批改,并进行员工散文习作讲评。 阅读指导: 1、散文作品的选择;2、散文阅读的方法;3、散文的情感体验;4、意境分析方法;5、散文的象征意义分析;6、散文的社会历史分析。 第九章 小说 第一节 小说概说 一、小说的定义与社会价值 二、小说的特征 三、小说的分类方式 四、小说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小说的写作 一、题材的开掘与提炼 二、小说的结构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塑造(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 四、情节设计 第三节 小说作品分析 小说作品分析(根据主讲教师的教学进度,可自行掌握作品分析的数量,但一般不得少于2篇),这里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小说作品分析的参考篇目: 1、蒲松林:《阿宝》;2、曹雪芹:《宝玉挨打》;3、鲁迅:《祝福》;4、沈从文:《月下小景》;5、高晓声:《陈奂生上城》;6、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7、聂华苓:《姗姗,你在哪儿?》;8、[俄]契诃夫:《苦恼》;9、[法] 莫泊桑:《绳子的故事》;10、[美]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11、[美]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教学建议: 教师可适当组织员工开展小说作品讨论活动(选择那些当下有争议的或者比较具有社会价值、具有启发员工习作思路价值的作品)。 写作指导: 小说习作(不得少于1次,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多写几篇),老师应该对员工的小说习作进行认真的批改,并进行小说习作讲评。 阅读指导: 1、小说作品的选择;2、小说的阅读方法;3、人物形象分析;4、小说的形式分析;5、小说的象征分析;6、小说的社会历史分析;7、语言风格分析。 第十章 报告文学 第一节 报告文学概说 一、报告文学的定义与社会价值 二、报告文学的特征 三、报告文学的分类 四、报告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写作 一、报告文学的采访 二、报告文学的主题的开掘 三、典型材料的选择 四、结构的安排 五、报告文学的人物刻划 第三节 报告文学的作品分析 报告文学作品分析(根据主讲教师的教学进度,可自行掌握作品分析的数量,但一般不得少于1篇),这里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报告文学作品分析的参考篇目:1、柯岩:《船长》;2、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3、夏衍:《包身工》;4、[捷克] 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6、[英]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边境战争》;7、[美]埃德加·斯诺:《彭德怀印象》。 教学建议: 教师可适当组织员工开展报告文学作品讨论活动(选择那些当下有争议的或者比较具有社会价值、具有启发员工习作思路价值的作品)。 写作指导: 报告文学习作(不得少于1次,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多写几篇)。老师应该对员工的报告文学习作进行认真的批改,并进行报告文学习作讲评。 阅读指导: 1、报告文学作品选择;2、报告文学的阅读方法;3、报告文学的人物精神分析;4、事件报告文学的思想价值分析;5、历史报告文学与时代风云。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文体部分)第七、八、九、十章 教学难点:第七章的第二、三节,第八章的第二、三节,第九章的第二、三节,第十章的第二、三节。 七、学时分配表
八、选用教材 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版,2000年第9次印刷。 九、主要参考书目 1、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美] 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章熊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版。 3、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英]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5、[美] 约翰·盖利肖:《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北京十月出版社,1987年版。 6、林东海:《诗法举隅》,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7、吴战垒:《文艺欣赏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8、[美] 凯伦·马蒂森·赫斯:《文学鉴赏辅导》,金宏达等译,北京十月出版社1986年版。 9、胡炳章主编:《基础写作教程》(内部资料本)2001年印刷。 十、考核方式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员工成绩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闭卷考试成绩占60%; 2、平时作文成绩占30%; 3、考勤占10%。 (二)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 1、识记类题型(20—25分) (1)填空题10—15分,(每空1分); (2)名词解释10—15分(每一个名词解释为3分) 2、理解类题型(40分) (3)简答题20分,2—3个小题,每个简答题为6—10分 (4)阅读理解20分,3—4个小题,每个小题为5—8分 3、综合运用题型(40分) (5)作文题40分 十一、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1、在教学内容上,以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为教学重点,以提高写作与分析能力的内容为教学难点,集中精力和有限的教学时间,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努力。 2、在教材的处理环节上,将教材的第一至第六章写作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交给员工自学,教师侧重于讲授教材的第七至第十章。 3、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要求基础写作课程当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同时加强员工的课外阅读辅导。在讲授时,当注重以作品分析、作文修改、作文讲评等方法的传授为主,不仅让员工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更要懂得和运用教师传授的作品分析、作文讲评与写作技能。 4、加强课外写作指导,组织班级课外写作小组,对小组写作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革新力度。 6、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阅读实践 这一实践环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A、读什么书,读那些书。对此,主讲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治学经验以及员工的阅读实际水平,为员工开出比较实用、比较经典、比较有分量、有档次的好书。B、怎样读。帮助员工制定大学四年的阅读计划和计划落实的具体措施、介绍阅读的具体有效的方法,帮助员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实际的方法,以避免走弯路。C、怎样寻找书籍。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献学、目录学知识和方法,随时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新书动向,帮助员工迅速地查阅所需要的图书资料。 (2)写作实践 这一实践环节教学主要内容是:A、写作动机培养。教师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外,都要注意培养员工对写作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努力从多种角度启发和促使员工形成写作动机。B、写作方法指导。主要指写作的构思方法、主题提炼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语言运用及锤炼方法、写作技巧的学习与运用、文章修改方法等。C、写作心境与人格训练。培养员工良好的写作心境,不心浮气躁,不消极自卑,不自以为是,骄傲自满,不以名利为人生的唯一追求等;培养员工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高尚的人格,不低级庸俗,不趋炎附势,坚守心中高尚的道德伦理原则,坚持一个老员工应该具备的道德操守。D、培养员工积极讨论的学习兴趣,养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员工在有自己写作主见的前提下,能接受别人的善意的批评,并主动听取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作品分析实践 这一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A、指导员工加大阅读量和提高精读的效果,正确启发员工的阅读思路,尽量让员工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让员工学会参考相关的书籍,以帮助自己提高作品分析的能力。C、尽可能地开展讨论式教学,为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施展自己分析问题能力的机会和场所。D、以一种善意的态度正确对待员工在分析作品时出现的问题,不苛责,不袒护,正确批评,及时纠正。E、提倡激励式教学,以正面鼓励为主,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和能动性,创造一种积极、宽松、有利于员工成材的良好学习环境。 7、改革考核方式,在试卷题型和分值的分布上,突出本课程注重实际能力的教学特色,引导员工将自己的学习兴趣,逐步转移到注重写作与分析能力培养这一方面上来。 大纲执笔人:胡炳章 大纲审核人:田茂军 |
|
|